張利寧
  這幾年美債和歐債危機導致的國際金融動蕩,使得國際國內普遍對中國的地方債格外擔憂,認為那似乎是個大定時炸彈。地方債真的有那麼恐怖嗎?
  中國的地方債在數字上與歐美相比是小巫見大巫,內涵上更是截然相反。美歐債務的成因和內涵要麼是窮兵黷武,要麼是福利過度,都是吃光用光的結果。而從近日國家審計署公佈的數據看,地方債中86.77%是用於地方建設和發展,債權大多對應於實在的資產或在建資產,它們是已有或將有產出的。資產質地好,償債就沒大問題。
  評估一個城市地方債的風險不能牽強地將其數字大小與其財政收入多少掛鉤。它們之間沒什麼內在聯繫。起碼來說,銀行、信托公司等對政府融資平臺放貸的原則跟一般貸款無異,基本按《貸款通則》來評估貸款條件,政策性、盈利性和風控性缺一不可。與產業債務風險相比,則相對安全。地方債的風險大小不在於數字大小,主要在於金融機構貸款評審的把握。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在這裡的含義就是債權債務雙方自我評估和承擔投資的收益和風險。總之,地方債不僅風險可控,而且正面意義遠大於負面意義。
  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經濟特別突出的矛盾,因此在相當長歷史時期內發展且較高速增長仍然是硬道理。要發展就得要搞建設,就要投資,就要融資,因此今後舉債還會繼續。但地方政府舉債要適當,原則有二:一是要投向基礎性公益性項目,避免投向“鬼城”、“睡城”、招商無望的開發區和奢靡的新行政區,以及產業項目;二是政府要逐步縮小投資範圍,除一部分盈利性不高的公益性項目,大多應逐步由企業(不含政府融資平臺企業)來承擔。從根上減少地方債務的發生。
  地方政府能舉債靠的是土地資產。但在2010年4月開始打壓房價的宏觀調控下,地方債問題凸顯。幾個世紀所積累的增長需求不是三五十年可以釋放完的,更何況當前複雜的國際和地緣環境容不得我們陡然放緩發展的步伐。所以發展始終是主流,不可因噎廢食。只要我們以一個適當的高速度保持穩定發展,給人一個可靠的增長連續性預期,土地資產的變現能力就是可靠的,現金流就是連續且平衡的,那麼地方債問題就不會爆發。調控政策應具有連貫性和分類指導性,以期經濟保持穩定發展態勢,切忌人為的大起大落。
  凡借貸行為皆有逾期違約的可能性,地方債也不例外。因此,應有未雨綢繆之策,以求屆時從容應對。筆者建議,設立預警機制和處置機制。預警機制是建立一套全國總量和地方總量的警戒線指標,當接近或觸及警戒線時,要對該地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發出分級警示。此外,還應該建立一個信息化的警示系統,地方和中央聯網。處置機制主要是在有些地方業已建立的償債準備金之上,完善並加以制度化,即建立專為收儲此類不良資產的中央和地方各級專項基金。原則上,誰家的孩子誰家抱。最後的托底,由中央收儲基金,或由中央財政或其受托人向債權銀行定向發行專門金融債券,對金融機構的此類不良資產進行甄別,予以收儲。收儲的資產假以條件或時日還可再予盤活。所以收儲基金也要做到保值增值。但對那些債權或債務方主觀責任造成的債務後果,一般來說,由當事人自食其果。此外,應對之策還有資產重組,信貸資產證券化,債務重新安排等。▲(作者是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53ninxy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